传播好声音

下载
拾遗丨发绣:青丝入绣,千年一梦
2025-07-24 11:02:51

华语之声

时光流转,文明的密码藏在匠人布满老茧的掌纹里,蛰伏于千年不熄的窑火中,回荡在古老歌谣的转音处。这里,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山河记忆,每一声吟唱都凝结着族群血脉,每一道纹样都镌刻着文明年轮。

《拾遗》栏目将带您走进时光褶皱,以当代目光重新丈量千年传承的温度。我们不仅是技艺的见证者,更是文明接力的参与者。在这里,让我们与永不褪色的东方智慧展开一场深情对话。

一缕青丝穿过千年时光,于素绢上绽放成莲。发绣,这门以发为线的艺术,自唐代盐场少女的指尖流淌而出,将佛陀的袈裟、文人的山水、世人的情思,皆绣入经纬交错的永恒。

发绣取少女天然色发,经漂洗、脱脂,化为黑、白、灰、棕的天然色谱。每一根发丝皆是“身体诗学”的载体,发丝易断、无弹性,刺绣时需保持恒定湿度。绣制人物瞳孔需将一根发丝劈成1/64,动物翎毛则用“旋针”使发丝自然卷曲。一幅《维摩演教图》需20万次穿刺,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。

顶级发绣大师能在薄纱两面绣出不同图像。东台发绣馆的《熊猫竹韵图》,正面熊猫憨态可掬,背面翠竹摇曳生姿,双面发色浓淡相异,堪称鬼斧神工。

唐代,海陵西溪的盐场少女剪下乌发,在丝帛上绣制佛像。浙江温州发绣研究所珍藏的明代《东方朔像》,人物须发皆用灰白人发绣制,历经数百年仍根根分明。宋代画家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》中记载了用头发“细如丝,色如金”刺绣的见闻。至明清,发绣从宗教走向艺术,文人以发丝临摹书画,在苏州、东台等地形成独特流派。近代战乱中,发绣几近绝迹。上世纪70年代,苏州刺绣研究所魏敬先等大师重启古法,用人发绣制世界名人肖像,让这门技艺在万缕青丝中重焕生机。

青丝万缕,绣尽千年风华。在快节奏的现代,发绣是“慢的仪式”。绣娘俯首案前,指尖轻捻发丝,如抚琴弦。一针一线穿梭,是思念的绵延;一经一纬交错,是时光的镌刻。

阅读 298